跟一群台大志工的聚會  

 

以下節錄自wikipedia中文版

 

「草莓族」一詞最早被食品業者拿來形容15歲以下的消費者,以草莓來象徵這個族群的天真、好奇。

但後來則取其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在溫室中長大及一捏就破的特性,

開始以草莓族來稱呼1981年後出生的世代(有時也包含1981年前數年出生的世代)。

 

七年級,指出生於民國七十年至七十九年(1981年至1990年)的人。

 

不知道何時開始,這個名詞不斷地在新聞媒體及日常生活中出現

出生於1979年的我, 剛好處在尷尬的中間

明明跟七年級生相差不遠, 但是有時候卻又可以假裝自己跟這些人沒有關係.

 

想了很久

其實我們這一個世代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世代

我們面對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資訊革命, 所以每天都被迫要接收爆炸的資訊

即便在遙遠的非洲, 我也可以很快地知道遠方的國度又有什麼新產品上市

甚至可以透過幾個按鍵而投資股票讓帳戶中的數字增加.....(當然也可能減少)

 

而基本上

我對於「草莓族」這個名詞並不是非常地認同

我覺得這只是我們這個世代發展出來適應環境改變的方法而已

 

就基因的常態分布來看

其實每一年出生的人, 理論上具有相同抗壓性的人所占比率應該差不多

但為什麼一代一代下來, 到了七年級這個世代, 大家的抗壓性就不如從前呢?

那是因為我們面對了資訊爆炸, 有太多太多太多的資訊, 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甚至很有可能在接收資訊之後, 一瞬間改變我們的想法及做法

於是這樣的改變, 在崇尚「忠心」與「吃苦」等傳統價值的「四, 五年級生」眼中

就成了逃避的體現。

 

專心聽著高手介紹他的網頁  

曾經認識很多「七年級生」, 當他們真正找到自己想追求的事物時

會爆發出讓人無法想像的超強能量跟超強的學習能力

甚至非常驚訝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學會這麼多東西, 可以做這麼多事, 有這麼多想法?

這些人, 在在都告訴我們, 其實所謂的「草莓族」

不過只是因為勇於選擇改變, 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去尋找自己罷了

 

其實「忠心」與「吃苦」這一套, 已經不太適合這個時代來使用了

坐在那裡硬著頭皮面對不想要的事, 絕對不如打從心裡願意做一件事來的有用

因為人越來越多, 所以需要要更強大的能量來讓一個人與眾不同

而不停地改變, 也只是尋找方向的步驟之一而已

跟「吃苦」相較, 其實不見得就比較輕鬆

 

二十年前一個問題可能看一本書就可以解答, 但現在一個問題可能得看十本書

當我們想辦法適應著個社會而讓我們可以快速看完十本書解答一個問題的同時

這些「四, 五年級生」卻把我們視為草莓族

 

這並不意外

當初工業革命的時候, 也有人因為害怕自己的生活被改變而把蒸汽機丟進海裡

 

當四, 五年級生抱怨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他們以前那樣吃苦耐勞的時候

其實也應該要想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在你們的手下發揮出最大的實力

真的能夠讓新一世代用盡全力來為你工作的, 才會是成功的長輩

 

想了很多, 寫了很多

只希望當我遇見在更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的時候

也能夠打開自己的視野, 不侷限在自己的價值觀當中

讓手下的人也願意發揮一切盡心為我做事。

 

很美的手跟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rys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